很多人心裡想做很多事情,但是老覺得自己的能力或力量不夠,所以無法做到。面臨事多的壓力下,想激發潛能,真正達成目標,在《腦袋革命變超人》裡面,對於如何提升運動員潛能,以及學生學習績效有豐富經驗的表現心理學家約翰•艾略特(John Eliot)提到:「恰當的習慣,不僅會幫助你有更一致的專注,也會增加你在人生中每個層面的效率。」

 

艾略特舉了一個夢想成為傑出音樂家的女大學生的例子。她向他抱怨找不到足夠的練習時間。上課、考試、樂理──每件事幾乎都妨礙她練音樂。她想把大部分時間花在練習上,但只能找到零碎的時間。女大學生每次在做作業時,想的都是作業會如何干擾自己練習音樂,因此,她念起書來也沒效率,成績也很爛,所以就得花更多時間念書。在練習音樂時,又只想自己的時間不夠,導致她的音樂表現也沒有多大的起色,所以她就得帶著這份憂慮進教室上課,不專心聽講下,結果形成惡性循環。

 

當事情多的時候,人都會想到時間管理,但一定也有很多人會覺得,時間管理的方式,我都懂、我也在做呀,為何沒發揮太多效益呢?艾略特就看過許多醫師和律師花大把時間在電子祕書,或是將自己的行程輸入電腦的行事曆系統裡,但他們還是覺得自己沒有組織和效率。當中的問題在於他們沒有把心境調整到信任、有自信、在壓力下怡然自得、專注於當下等等位置。他們往往在做事的當下一直在評估自己,想著過去或未來,浪費很多時間,並且假自己需要更好的時間管理。事實上需要管理的是人的思考方式。

 

艾略特分析過許多運動員、學生或業務員之所以表現優異在於「表現前習慣」,他們習慣如何在一天的各種情況需求間作好心境轉換,當身體在面對壓力時的反應,壓力會成為優勢,幫助他們進入高度專注狀態,而不是自我猜疑與批評。下次如果再抱怨事情多到「心有餘而力不足」時,可以先檢視一下自己都把「習慣」放哪裡了。

 

用「習慣」過場

 

任何想要成為優秀表現者的人,都需要建立「表現前習慣」

表現前習慣是:

 1.一種使你的心智為表現作好準備的習慣。

 2.不等於每一次都做一成不變的事,才是有效的習慣。

 3.要讓身體在面對壓力時的反應,成為優勢,

  幫助你進入高度專注狀能,避免自我猜疑與批評。

   4. 一種使心境從「訓練」狀態,轉入「表現」狀態的工具。

 

 

身為表現者,

我們得將生命區分成準備時間與臨場表現時間,

其中的差別在於壓力的有無,

準備時不必面對壓力,表現時則會面對壓力,

而習慣可以幫助你在兩個階段中轉換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fr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